父母的介入有时的确会让问题变复杂。“在调解员看来只是小矛盾,甚至小年轻们自己并不想离婚,但是父母坚持要离,最后导致婚姻破裂。”唐海山坦言,从已审理的案件看,不少90后夫妻婚前感情很不错,但婚后老人的介入往往导致矛盾产生甚至激化。例如一对90后夫妻相恋后结婚生子,但婚后男方父母与小夫妻共同生活,经常与女方争吵甚至动手,女方家人为“撑台”也曾带人到男方家吵闹,双方只能离婚。
姜玉兰认为,“一张床,六个人”大概能很好概括当前的众多小家庭。90后的父母更具经济实力,不仅在子女结婚时买车、买房大力支持,也更有底气告诉孩子离婚后“吃喝不愁”“孩子我们来带”。“父母在子女的婚姻中投入多了,参与当然也更多。”姜玉兰分析道。
除了自我角色缺位,不少年轻人结婚后认为“任务已经完成”,有的夫妻沉迷游戏、消费、美容等个人爱好,对家里大小事情责任心不够。这其中,网络社交对部分90后婚姻的影响不小。如唐海山经手的一个案例:一对经人介绍相识结婚的小夫妻,双方虽偶有矛盾,但小日子过得去,一家三口享受着平淡的幸福。但男方接触网络直播后沉迷其中,对家庭事务不管不顾,而后竟因网络游戏、直播打赏欠下近20万债务,女方无奈只能诉至法院要求离婚。
社会对离婚更包容
在离婚登记大厅拍视频、发社交媒体、晒离婚证,成为不少年轻人离婚时要做的“三件套”。周伟群向记者描述时直言,“太夸张了!”当下对离婚包容度的提升,让离婚晒到网上去这样过去很难想象的现象不再鲜见。
对于离婚,让王东欣慰的是父母的态度。“分开后一年多,我才跟他们讲,没想到他们完全没责怪我,还说其实他们已经看出来了。真不能小看父母,他们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宽容和爱我们。”王东感慨地说,在南京工作这么多年,爸妈只在他结婚时来过一次江苏。告诉他们实情后,那年中秋,爸妈主动来南京玩,虽然嘴上不说,但王东心里明白这是怕他寂寞难受。
不仅是父母辈,整个社会对离婚也更理智。“从‘三十而立’到‘三十而离’,反映出社会包容性的提高。”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友华观察到,以前离婚,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和单位同事都会议论纷纷,而现代人更多以平常心对待,并不会因为离婚而另眼相待。
如今,社交媒体上随手一搜,就能发现不少年轻人分享离婚经历。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记者注意到网友小蕊(化名)将自己的离婚故事和感悟全部分享出来。她告诉记者,与前夫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促使二人相识不到一年就“闪婚”,原因之一是担心当时28岁还未结婚年龄过大,加上母亲一直对她的婚事比较焦虑,这才“迷迷糊糊结了婚”。
这段婚姻中有欺骗、有争吵,但记者注意到,大环境对晚婚和离婚的隐性负面评价,仍是小蕊这段婚姻失败的重要原因。离婚后,小蕊的爸妈也讳言离婚。爸妈担心女儿离婚成为身边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始终不肯把离婚告诉亲友,也不太能理解女儿只因为“性格不合”的理由仓促离婚。“虽嘴上说无所谓,但还是发现难以启齿。”小蕊也坦言。
不过从社交媒体诸多评论的态度就能看出,也有不少年轻人不会把“离婚”和“丢人”划上等号。“我离婚3年,还带着两个娃,自己的人生却越来越好。觉得能自己掌控人生真的很好,不用在无望的婚姻中担惊受怕。”“时代不一样了,不合适就不将就。”“离开错误的人应该开心。”……
唐海山认为,以前觉得成年人可能就结婚一种活法,但现在很多人认为,获取幸福的方式不止结婚一种。
获取幸福不止婚姻一途
在许多受访者眼中,年轻人离婚率不断上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江苏十多年来婚姻数据显示,离婚率的确一直在走高。2011-2019年间,全省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从2011年的1.64‰上升到2019年的3.24‰。2011-2020年,全省离婚登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和2020年分别办理了12.91万对和23.55万对,登记量增长了82.44%。事实上,10年前,80后渐成离婚主力,也曾被媒体所关注。
也有研究者认为,我国近年来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的进步,是年轻人敢于离婚的“底气”所在。“过去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体现出家庭中男女关系的不平等。现在女性就业独立带来了精神独立,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消解了离婚给女性带来的后顾之忧。”陈友华说,等级关系有助于次序和稳定,平等关系则会导致矛盾和冲突,因此年轻人离婚率渐高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在小严的故事中,爸妈就是她选择分手的坚强后盾。“我离婚的时候,爸妈跟我说,‘没关系,爸妈养得起你’。我心里特别感动。其实我想说,我养得起自己。”离婚后的小严生活仿佛如旧。当然不时有人介绍相亲,其中也有再婚男性,“其实年龄、婚否都不是问题,但绝不将就。”
“从过去婚姻的高稳定性、低质量到现在的离婚率上升,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是社会文明的进步。”陈友华指出,婚姻就是一种个人选择,选择对了就在一块儿,选择错了也可以及时止损,大众需要坦然面对。
用“爱与责任”提升婚姻质量
离婚当然不是“不好的”“丢人的”,但维持稳定高质量的婚姻关系,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并非是完全的个人私事,还需多方用力,避免类似“三十而离”现象持续发展。
据《半月谈》消息,目前全国已有54.3%的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设置了婚姻家庭辅导室,为当事人提供情感辅导、心理疏导、危机处理等服务。在江苏,全省102个婚姻登记机关实现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全覆盖,离婚调解成功率约为30%。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江苏各级民政部门正通过解决机构、人员、经费等问题,保障婚姻登记机关有能力、有精力推进婚姻家庭辅导,推进婚姻婚俗改革,拓展婚姻服务内涵。
去年底,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内的全省首家婚姻文化展示馆开馆,系统展示古今婚姻文化演变历程,举办防疫抗疫爱情故事汇、建党百年华诞革命情侣故事分享汇等。这里也是省内最大的结婚颁证大厅,该区邀请地方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名人作为特邀颁证员,让新人从领证开始就感受婚姻的神圣,更慎重对待婚姻,端正婚姻家庭观。
民政部门开发的婚姻辅导“云课堂”也已上线。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去年5月开展辅导以来,为19个家庭提供线上线下辅导91次,为21对离婚夫妇提供调解服务,13对离婚夫妻调解成功,成功率61.9%。
各职能部门也针对初次来法院申请离婚案例的调解加大力度。唐海山和顾玫都表示,有时来离婚的年轻人并没有什么大矛盾,可能只是一时冲动,这种情况,一般调解都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