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当前的市场似乎是一个卖方市场,因为兄弟和其他公司预计将在内容上花费数十亿美元,以吸引流媒体用户。根据摩根士丹利的估计,美国排名前八的媒体公司预计在2022年,将在内容上总共花费大约1400亿美元,流媒体战争将在未来几年内迎来10%以上的支出增长。
文西奇拉表示:“流媒体大战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这些流媒体服务称他们能在2023年或2024年实现盈利,他们的确很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要想达成这个目标,他们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将是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而这些投资的实现方式,就是来向我们购买版权。”
去年,索尼与两大流媒体企业Netflix和Disney+达成了协议,在2022年至2026年之间,允许这两家公司在流媒体服务商向用户提供索尼的电影。据估计,这些交易的总价值接近了30亿美元。
一些分析师认为,随着Netflix和Disney+等服务的用户增长速度放缓,索尼的“军火商”模式如今看起来更显得明智。流媒体服务增长速度放缓,让一些投资人开始质疑这种模式是否真的能够带来足够多的回报。当前整个行业都在期待,在最初的“跑马圈地”阶段结束之后,流媒体企业之间将迎来一个整合期,最终只剩下少数几个服务能够留下来。
而对于索尼的军火商战略来说,这是一个潜在的风险,未来流媒体企业在内容方面的投资一定会降低,在进入整合期之后,内容版权的价格也将会降低。科鲁兹(Doug Creutz)表示,索尼的军火商战略 “肯定与其他人所做的不同。其他人都想成为Netflix,目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正在损失大量的资金。”
科鲁兹称,对于索尼来说,潜在的问题是,在流媒体战争走向不可避免的整合之后,可以向索尼购买内容的公司也将减少,从而削弱它现在的价格优势。而为了抵消这一点,索尼尝试自己建立一个小众流媒体服务,也就是吉田健一郎所称的“兴趣社区”,为动漫爱好者等一小群专门的观众提供服务。去年索尼收购了Zee Entertainment,随后他们在印度建立一个娱乐流媒体服务,而Netflix和Disney+也在积极追求这个市场。
索尼另一个有所好转的业务,就是其电影部门。在文西奇拉和负责索尼影视娱乐电影集团的汤姆罗斯曼(Tom Rothman)的带领下,该集团的利润迎来了大幅上升。该部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蜘蛛侠》系列电影,它帮助索尼电影部门在2021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尽管在疫情的干扰下,全球票房再一次令人沮丧。
在全美排名前十的电影中,索尼影业占据了三个名额,领衔者为《蜘蛛侠:英雄无归》(Spider-Man: No Way Home),在去年12月上映之后,该片带来了超过6.68亿美元的收入,并迅速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票房排名第六的影片。
索尼高管也欣然承认,与迪士尼、华纳兄弟和其他好莱坞集团相比,索尼的电影和电视工作室规模较小。但吉田健一郎说他将致力于保留这个工作室,尽管去年亚马逊以84.5亿美元收购了米高梅,可见行业已经开始进入整合期。
文西奇拉说道:“与规模巨大的竞争对手相比,我们是一个非常小的行业参与者,这并不是什么秘密。我们的规模并不大,但是我们有三家娱乐公司在一起合作,你就会发现我们有很多资产,很多知识产权,我们完全可以在我们想进入的领域内竞争。”
然而,仍然有一些大股东认为,该公司周围将永远存在风险。在全球投资者对日本管理层的利润和价值创造能力感到失望或不屑一顾的背景下,索尼公司虽然实现了全球化,但是其本质仍然是一家日本公司。
自从吉田健一郎接管了索尼之后,该公司的股价已经飞涨了180%以上。然而,它的市值也仍然比苹果公司的市值少了20倍左右。史密斯表示,虽然索尼比绝大多数日企表现得都更好,因为他们更注重股本回报率,并通过回购和成功收购使公司的资本发挥巨大作用,但索尼在日本国内股票市场上的表现乏善可陈,这种巨大的脱节仍然存在。
入局造车带来风险
东京麦格理公司的资深分析师、少数几个对索尼股票持“中性”评级的分析师之一达米安赛翁(Damian Thong)说,有很多理由表明,尽管索尼似乎完成了巨大的转型,但是投资人依然要对他们持谨慎态度。
他指出,该公司在1月初宣布将创建一个新的子公司,即索尼出行,以探索进入电动汽车市场,这一举动尤其给投资人敲响了警钟。该项目强调未来的汽车将成为“车轮上的娱乐中心”,这意味着索尼的汽车可能更多的将充当其内容产品的门店,而并不是打算与特斯拉或丰田等真正的汽车制造商进行竞争。
一些观察者表示,公告中的雄心壮志和炫耀,让人看到了“老”索尼的影子,以及在错误时刻失去焦点的历史倾向。赛安表示,一方面,鉴于该公司在其他领域的保守做法,其在电动汽车方面的雄心和承担风险的意愿令人印象深刻。毕竟,汽车市场的规模高达3万亿美元,如此大的市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而且投资人对汽车行业颠覆者的喜爱,也是非常明显的。
而另一方面,索尼在汽车领域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投资人应该担心全面推进电动车业务会破坏该公司的价值,带来多年的损失。虽然与传统造车业务相比,电动汽车的规模要求更低,但是依然很难指望索尼在2030年之前通过这次冒险获得任何形式的利润。
分析师指出,在过去7年中,苹果也一直在开发自己的汽车项目,而直到现在,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尚未取得明显成果。
与以往一样,索尼的问题在于,历史证明该公司往往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结果。该公司20世纪80年代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成功是在美国企业的怀疑声中取得的,尽管任天堂和世嘉对其嗤之以鼻,但他们还是在游戏方面取得了成功。他们在移动电话和个人电脑方面的努力,一度看起来很有可能取得成功,但最终结果却差强人意。
如今,还有一个更大的谜题围绕在这家公司周围,投资者是否真正想好了要如何评价这家有着76年历史的科技和娱乐企业?索尼是否真的要进入电动汽车领域?毕竟在一些人眼中,这是“不务正业”的表现。
最重要的是,这家公司是否终于恢复了往日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