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年轻人的“大厂梦”,是从运营岗开始,又是在运营岗上结束的?
十年前,“互联网运营”岗位逐渐进入求职者视野。但在初期,几乎没人能为“运营”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在运营岗位描述JD里,这份工作几乎囊括了研发之外的全部工作——小到文案策划,大到项目落地,似乎什么都能和运营扯上关系。
“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从业10年的运营老兵小贤这么总结。
基于此,很多人把运营和“万金油”、“样样通”、“样样松”等标签挂钩,诟病其像“打杂”,什么都做。
也是因为如此,运营很难在某个领域做得精深,因而也就不具备较强的专业性,似乎是个没有前途的岗位。但在最近几年,随着私域的兴起,运营却重新被人重视了起来。
私域作为基于微信生态衍生的一种业态,对零售商家和从业者的影响非常深远。据见实联合前程无忧预测,2022年,私域人才新增需求将高达110万。
由于私域与业绩增长愈发息息相关,企业对运营的拉新、留存、促活、转化等能力的要求,也比过去更高了。运营人也在行业需求的变化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定位。
本期显微故事采访到了一群十年及以上的老“运营”,从他们的故事中,观察运营人的职场生存环境、如何寻找个人价值,以及职业地位随着私域崛起所发生的变化。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文 | 小北
编辑 | 卓然
从运营小兵到运营畅销书作者,
要经过几次打怪?
从福建沙县小城走出,成为BAT前高级运营、运营畅销书作者、再到运营服务平台「运营研究社」创始人,小贤花了近10年的时间。
他的开局和大多数运营人本无二致,在一个初创企业里“打杂”。
2013年大学毕业后,抱着对运营的兴趣,小贤兴致满满地加入了一个不到10人的初创公司,实际情况却和他想得不太一样。
“我一个运营,又做编辑,又做排版,还要做宣发、图片、视频,甚至还得做线下活动……”繁杂的工作没有留给他深入思考业务的时间,“也不知道究竟做什么才能真正对业务产生好的影响。”
很快,小贤跳槽到一家互联网大厂做高级运营,他第一次感觉做事开始有了章法。“leader不再分配你具体的事,而是告诉你需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然后由你自己来思考、提案,要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
而且大厂运营更要求和其他业务之间联动,“我会发现自己的格局上升了,通过调动公司内外部资源一起操作,往往能爆发运营更大的价值”。
这个过程,后来被小贤称为思考方式从“how”到“why”的转变。运营不能是沉浸在琐碎沟通、繁多的物料之中,需要有更清晰的目标和更系统化的思考。
图 | 小贤策划过的活动
也是在那几年间,运营这个职业悄然发生了变化。
随着过去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如O2O、P2P,以及在线教育赛道的兴起,运营经历了几波小高峰。
“很多毕业生被一车一车地拉去教育公司的子公司做运营,用标准流程培训他们,这使得运营的从业者在过去几年,特别是2020年,有了很大的增长。现在大家熟知的SOP概念,也是在线教育这个行业的运营带出来的。”
运营的“打杂”属性,也逐渐开始向专业化过度,从一个人身兼社群、新媒体、活动、策划等多项职责,开始有了细分的职业分类: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社群运营等,但市场上并没有一个好的案例教导大家如何做。
图 | 劳科院最新发布的《数字生态就业创业报告》
“其实是当下互联网公司很欠缺专业的运营能力,因为很多管理者都不懂运营,”小贤总结,而大部分一线运营又缠身于手头杂事,很难系统性地提升自己。
可以说,专业运营人才的供需一直是不太平衡的。然而随着数字化工具的增多,企业可以比较快地完成数字化转型,这时,思考产品/服务与用户的关系就变得更为关键;另一方面,很多传统零售企业(尤其是线下企业)开始数字化转型,私域在未来是新的趋势,也必然爆发新的职业机会。
就这样,26岁,小贤辞职创业,把他做运营的方法论发布到公众号上并整理成书《跟着小贤学运营》,收获了10万+粉丝,也因此获得100万融资,并开始创建「运营研究社」。
此前的运营经验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在创业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目标。比如第一阶段,要让更多人知道「运营研究社」这个社群,他就通过各种方式去涨粉;第二阶段需要完成商业化的转变,就通过体验课达成付费和增长收入。
“运营培养了我一种向下思索的能力。”小贤这样总结。
在BAT做高级运营时,他负责的是一个局部的环节,思考这个局部环境如何影响用户、影响公司收入;而当他自己创业时,同样是向下思索的思维方式,他思索的范围更广,从前端的营销、引流,扩展到了后端的商业经营,想办法把整个商业模型跑通。
“这时我才明白,运营其实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前端的营销、引流,也就是我以前所做的事;一层则是后端的商业运营,我渐渐发现,运营和整体商业经营是分不开的。”
“说到底,能解决问题才是职场上最好的竞争力,而运营的底层逻辑就是解决用户和服务的连接问题,任何新行业、新技术其实都是围绕这种联系而展开。只要这一点不变,运营人又能解决问题,就不会没有新的机会。”
创业失败,
反而让我创造月入10亿的增长
和小贤不同,何亚走了一条更“降维打击”的运营之路——他先通过创业,发掘了运营的核心价值,再通过运营走出了一条从0到1亿、从1亿到10亿的道路。
2015年,何亚大学毕业,正值创业潮,当时他选择向学生和白领群体销售毛利更高的高端水果,但学生购买能力有限,很快以失败告终。但他通过地推活动第一次接触到了“运营”玩法。
何亚记得,为了给当时的公众号涨粉,承诺只要关注就可以免费获赠一个苹果。“但高端苹果每个都要几元钱,拉新成本高”,何亚就一边地推,一边利用线下聚集的人流卖坚果,“这样即使拉新亏钱,现场促成的交易所带来的利润也可以减少成本损耗”。
后来,何亚加入了一家社群零售平台负责达人运营。该企业主要通过运营达人带货,每1万个达人匹配10个运营,每个运营负责维护1000个达人。
为了提升效率,他把达人细分为7层,每一层的达人对应不同的进入门槛、返利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