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湖北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2004年健身气功在鄂州推广以来,鄂州市委、市政府从维护社会和谐和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高度出发,迅速在全市普及推广,在实现城区全覆盖后,2011年起逐步向农村发展。在全市设立的124个站点、培养的1865名健身气功辅导员中,农村站点达到56 个,农村辅导员达到565人。经过八年的努力,全市城乡已登记注册练习人员4596人,其中坚持常年练习的人员达到3891人,我市健身气功工作初步实现城乡一体,良性发展格局。
一、提高认识,强化“三抓”
(一)抓三级网络建设。农村健身气功推广工作实施之初,我
市及时召开动员会,提高对农村健身气功推广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纳入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范畴。一是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为组长,政府副市长为副组长,市文体局、市委610办、市农业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市级领导小组。二是市文体局作为主要负责单位,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推广办公室,设立了市健身气功培训基地,负责推广普及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三是各区、街办和各乡镇也相应设立了领导小组,形成上下联动,运转协调的良好管理体系和三级运作网络。
(二)抓全方位宣传。根据农村地域广、村湾分散的特点,我们一是制作宣传画、宣传条幅等,采取在村部办公楼、公示栏上张贴、悬挂的方式进行宣传。二是印制宣传单、广告衫、环保手提袋等宣传品,采取在村部集中发放的方式进行宣传。三是召开动员会、经验交流会、年度总结表彰器材捐赠会、练习效果现场说法等方式进行宣传。四是组织各乡镇街文体综合站站长下基层,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宣传。对于以上宣传活动我们都进行摄像,拍照,建立信息平台,互通信息及时地通过市、区电视合播放,在报纸等媒体上登载,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宣传、动员,形成全社会关注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各村村民习练健身气功的热情。
(三)抓示范乡镇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我市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户为对象建成了“乡有站,村有室、组有户”的文化网络,每个新社区都有图书馆,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新建改建了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以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为基地,村村建有水泥篮球场及其配套的健身场所。依托这些建设成果,通过调查,我们把重点放在葛店镇和几个武术基础较好的乡镇,依托农民体育组织网络,创建第一批推广健身气功的基站。因为长期受传统的影响,武术文化积淀提高了他们识别养生气功功法的能力,健身气功在群众中得以较快的发展,目前葛店镇已建立了11个健身气功辅导站,占全市农村站点将近20%之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建章立制,突出“三定”
(一)实施规划定目标。在市委推广健身气功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我们结合《“健康鄂州”建设规划纲要》和《鄂州市健身气功工作“十二五”规划》,结合鄂州市的具体情况,制定了《鄂州市在农村推广健身气功的工作方案》,明确了三年内实现农村向镇健身气功站点全覆盖的目标,提出了农村推广普及主要措施、时间步骤,并对完成规划、目标和近期计划等作出明确规定。除此以外,我们还制定了《健身气功活动站负责人工作守则》、《健身气功活动站辅导员工作守则》、《健身气功学员守则》、《健身气功教学、练习奖励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以保障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二)明确责任定考核。为让农村推广工作有具体的责任主体,我们明确市健身气功培训基地代表文体局负责农村推广普及的工作,并落实了专项办公经费。围绕农村健身气功推广的总任务、总目标,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明确了各区、街的年度目标任务,并将农村健身气功站点建设任务作为考核指标列入到区、街办年度文化体育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各区对乡镇,乡镇街对村也确定相应的目标考核指标,列入到乡镇街、村年度文化体育工作目标责任书考核中,强化目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层层抓落实。同时,市文明办也将健身气功站点建设列入了文明乡镇、文明村组的考评内容。
(三)科学管理定奖励。为了把健身气功这项造福人民健康的民心工程抓好、抓实,我们坚持科学管理,除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外,还在创新管理方法,规范站点活动上下功夫。文体局每年年初,都要与各站点负责人签定站点责任目标书,年终进行考核评比,对考核的先进站点及负责人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各站点负责人、辅导员和练习人员都逐一登记;在教学上加强监督管理,制作辅导员工作证,挂牌上岗指导;日常训练上要求各站点坚持定时、定点、定人。我们坚持以服务促管理,推行人性化服务。各项制度的实施有目标,有考核,也有奖励。除此以外,我们还为健身气功推广提供资金保障,划拨专项经费,每年在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按5%的比例提取健身气功推广经费,为站点添置音响、书、光碟等设备,用于开展活动的奖励等,以表彰先进,促进工作。
三、推广普及,“四个优先”
(一)站点建设,农村乡镇优先发展。乡镇是农村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人口较为集中。实施农村健身气功推广工程以来,我市从实际出发,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原则,以农村老年人文体协会为依托,选择老年人健身活动开展好的乡镇文化中心为第一批农村健身气功推广试点,选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辅导员20多人次到各区、街办开展指导活动,产生了良好效果。为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我们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作用,用现场会的形式广泛宣传发动,激发村与村比着学、比着练的热情。我们还着重抓了城乡站点一体化建设、全省“百镇千村”示范点建设、村级文化中心户建设和农村综合文化馆站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工作结合,对全市农村健身气功站点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有效布局,使练功站点真正起到便民、亲民的作用。
(二)加强队伍,基层工作骨干优先。 推广健身气功要有骨干。为了增强工作队伍的活力,我们有针对性地把那些有能力、有爱好、有奉献精神的基层青年工作骨干按条件培养,授予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让他们发挥主力军作用。为此,我们在培训骨干方面注重了“三个结合”,一是与农村综合文体站站长业务培训相结合;二是与农村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相结合;三是与农村文化中心骨干培训相结合。两年来,全市分级别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种健身气功功法班、骨干提高班等培训班26次,培训365名健身气功推广骨干辅导员,其中80%以上成为气功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些年轻骨干在农村推广普及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推广功法,群众喜闻乐见的功法优先。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众,我们在推广中以喜闻乐见的功法优先,注意打造本地品牌。如易筋经,六字诀等功法深受我市气功爱好者的喜好,我市健身气功对多次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这两项功法都获得了比较好的名次,因此我们在农村乡镇推广中也以这两项功法为主。初期主要是吸引人参加,人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就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提高健身质量来保证数量,提高习练兴趣和效果。群众反映:“有了针对性的功法教学,激发了队员的学习热情,吸引了更多人来站点学习气功,邻里交流气功的人多了,到牌铺打牌的人少了”。
(四)全市比赛,健身气功项目优先。2012 年,我市将健身气功纳入鄂州市“百千万”首届农村全民健身活动,吸引了全市320 个行政村的3000余人参加镇级预赛、区级半决赛,最后优胜行政村参加市级决赛。葛店开发区健美健身队长张玉珍队长在比赛结束后深有感触地说“针对我们农民的交流活动,给我们农村健身人群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让我们更有信心推广健身气功了”。
(作者:鄂州市文化体育局 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