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四届江苏书展的重点活动之一“文化传承与创新高端论坛”,昨天,著名作家、文化学者余秋雨来到苏州谈中国文化的关键记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书展。”余秋雨说,周围的朋友问他,伦敦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盛情邀请他都没有参加,怎么到苏州来参加江苏书展?余秋雨的回答是:苏州的文化年龄远远超过伦敦,也超过法兰克福。这样的回答引得在场的苏州观众热烈鼓掌。
□商报记者 贾茹/文 蒋世颖/摄
1
文化是长时间养成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什么是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自己观念中的文化概念——长时间养成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并以荣格的观念将其发展成为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这个定义是全世界200多个文化定义中最简单的,比较能够说明我们要坚守什么、要提升什么、要抛弃什么。”余秋雨说,苏州文化最根本的是苏州这座城市在2000多年的历史当中所形成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而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我们现在研究文化就是要研究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我们的提升、改造、优化都在这。”余秋雨说,我们的文化,其实世界上了解得太少。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都失败了,可调查显示,各国老百姓对一个民族的国民性评价,德国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中国在世界上的误会多,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文化并没有让大家了解和感动。”余秋雨说,我们没有像德国拥有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没有像歌德这种大诗人,当德国出现问题的时候,可能老百姓会认为,在出现过这么多伟大人物的民族中,出现希特勒这种人物只是个别的小丑,其民族文化还是很打动人。
“世界上不了解我们的文化,也等于我们的下一代也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余秋雨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中国现在遭到的误会就像是一个巨人来到陌生的街市,他的体量很大,个子很高,走了很远的路过来,这个大家都知道。唯一不知道的是他的性格和脾气。什么叫文化研究和传播,就是要告诉大家巨人的性格和脾气,这样才不会让大家片面地了解中国。“告诉大家巨人有很好的性格和脾气,才能让大家了解中国人的集体人格魅力。”余秋雨说。
2
文化要做减法 少关注点阴谋权术
“对文化做减法,为文化思维减肥,选择关键记忆,这很重要。”余秋雨说,我们平时说到文化,脑子里的东西太多,分不清轻重。文化并不是越多越好,要做减法。譬如老子的观点大家铭记千年而至当代,也跟老子的文字极简有关,他是极少数活到今天的古文化,是因为他做了文化的清道夫。余秋雨认为,很多讲权谋的书籍,当代的年轻学子应该做大大的“减法”,少关注点帝王将相的后宫和他们兄弟之间的权力之争。在国际社会中,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往往便是阴谋与权术。
“中国文化从什么时候说起?跨进成熟文明的门槛是什么时候?这种属于关键记忆,我们要记住这些。”余秋雨说,中国文化跨进成熟文明的门槛是42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1世纪。跨进的标准有三个,一是必须要有文字,二是必须有金属冶炼,三是必须有集中居住。
“中国文化4200年前跨进成熟文明门槛,在世界上排第四位。但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中断的活到今天的只有中华文明,这是我们的骄傲所在。”余秋雨介绍,第一名是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当他的文明高度成熟的时候,中华文明才初露曙光。第二名是尼罗河边的埃及,第三名是印度文明。
此外,余秋雨解释说,中华文明5000年并没有夸大了。原因是,在跨进成熟文明的门槛前,有个“热心赛”准备,几百年中炎帝,黄帝、蚩尤、尧、舜、禹六位伟大的王者起到重要作用,直接把中华文明推到成熟的门槛前。这样算来,他们的努力也有800年左右。
3
中华文化能传这么久
核心优势是“三道”
中华文化为什么能传这么久?余秋雨表示,核心优势是“三道”。即人格构建上普及了君子之道,中华民族的人格是君子人格,人格理想是做君子;行为模式上普及了礼仪之道,礼仪是通向君子之道的行为规范;思想模式上普及了中庸之道,“中”指取中间值,“庸”指取寻常派。“中庸”被孔子誉为最高道法,在中间状态下寻找非极端的行为模式,它有弹性,照顾了所有人的思维。
然而,中华文化也有自身的毛病。余秋雨认为,首先是严重缺乏公共意识,其次是严重缺乏实证意识,还有就是严重缺乏护文意识,没有自卫保护的功能。“有问题就要解决,而且文化的问题要单个的、逐步的、一个角落一个角落的做。”余秋雨说,正如这次江苏书展的举办,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推动。阅读的重点是为了完成心灵修养,努力做个君子。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寻找让你怦然心动的同构关系,让阅读提升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