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外企蓬勃发展的时候,海归是有极大优势的,因为有海外背景,能够更好地适应西方企业文化,更好地跟高层沟通。而现在,外企的发展放缓,人才需求变少了,高层也几乎都本土化了,所以同样能力的前提下,海归的优势没那么明显了。
这个时候,去读MBA然后回国进入外企,这条路的性价比,确实大不如前了,因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不一样了。
再说咨询,此前有位经验丰富的同事,对方法论有种宗教般地崇拜。有次客户指出一个问题,说他们公司情况特殊,无法套用某个分析工具,需要进行修正。她回答说:我们是这个领域全球排名第一的公司,这就是我们的方法论,笔者做咨询这么多年,每个客户都是这么用的。
客户内心OS了无数遍之后,说:可我买的不是方法论,是你们的定制化咨询服务。
咨询公司刚进中国的时候,给客户带来的价值,是提供先进的方法论,所以,能够快速掌握和应用更多方法论,就是一个顾问,但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咨询的价值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现实问题,价值衡量标准变了。
再说现在极其火热的自媒体。博客时代做自媒体的,多数是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分享他们的看法和经历,比如,那时候学习职场和个人提升,很多年轻人会去关注李开复这样的职场前辈,80后的很多人,应该对开复老师的《给大学生的七封信》有深刻印象。
但如今,去看现在的职场自媒体,读者最多的人,自身却未必有丰富的职场经验。相反笔者身边有些在企业身居高层的人,一时兴起去开了自媒体,却大多铩羽而归。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极其快速,读者无力辨别信息好坏,所以,能讲出好故事、挑动读者情绪、善于取悦他们的人,比那些只讲干货没有故事、连网络用语都不懂的专业人士,在自媒体上更受大众欢迎。后者想要被人关注到,必须在传播性和价值性方面做一个平衡,否则根本没有机会被大众看到。
社会的价值衡量标准变了,如果我们还是循着前人的成功道路继续走,当然会觉得艰难,当然会走不下去。
所以,永远要对未来保持敬畏感,才能感知价值标准的更替。不妨走出去,跟你所处行业的资深人士、你的老板、你的客户、甚至行业猎头聊聊,问他们这样的问题:
你未来的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些目标有什么痛点?(行业痛点;公司发展痛点;客户痛点)
你所看到的,这个行业跟过去有什么不一样了? (行业趋势和变化)
我们这个行业最关键的岗位是什么,跟过去有什么变化?(行业关键成功要素;价值衡量标准)
这个行业如果未来被颠覆,可能是什么?(潜在的价值衡量标准)
4、去增长最快的地方
既然一直在说手机,就继续说吧。根据IDC的数据,2016年第三季度,OPPO和vivo这两大兄弟品牌,出货量已经是中国市场前两名了,超过苹果、华为、小米。
如何做到的呢? “农村包围城市”。如果你是在北上广、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最畅销的手机可能是苹果、华为、三星,但除了这几个地方,其它三线到六线城市,最畅销的基本都是OPPO和vivo,可以去网上找一下手机出货量数据在各个省市的分布。
不仅手机,国内很多日化品牌,在当年洋品牌大举进入中国的时候,也是靠着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为什么这个策略可以成功呢?
因为在这些领域,农村的增长率高,所以,尽管起初的市场规模没有城市那么大,但是增长快速,加之农村市场竞争没那么激烈,能够快速占据较大的份额,因此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随着市场规模的高增长而逆袭了。
所以,逆袭的关键,是找到高速增长的领域。
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工作小几年就可以扛大项目,传统行业的产品经理,可能得熬好几年。行业发展快,挑战更多,成长自然也越快。
之前的一个客户,某家物流企业,高管团队有好几个85后,这是笔者见到的第一次,客户高管的年龄比初级咨询顾问的年龄还小。为什么可以做到?
因为这家公司过去几年一直飞速增长,极度缺人,很多人一个岗位上只干三个月,就马上被晋升。但这两年,增长缓下来了,后来的一些年轻人,机会就没之前那么好了。
最近两年,一些跨国公司的中国区CEO频繁换人,因为业绩不达预期。但十几年前,景象完全不同。那时候,很多被派到中国的老外,开始是不愿意的。
九年前的时候,笔者还碰到一个第一次来中国出差的老外,他们公司规定,出差到中国,至少需要住豪华五星级酒店(DELUXE 5 STAR HOTEL,比普通五星级高一档),因为觉得中国一定是脏乱差,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有所保障。
结果,那批被迫外派过来的老外,赶上了好时候,那几年各家跨国公司的中国区业绩都欣欣向荣,于是很多高管因为业绩优异都被晋升了。真真是应了那句话:你以为自己成功是靠水平,结果发现是靠运气。
那么,如何去看高增长领域呢?
首先,是人。观察一下,你周边那些最优秀、被公司视为关键人才的人,他们辞职之后去了哪里?你所在的行业,人才素质相比之前,是在上升还是下降?这个行业的猎头,他们是否在不惜成本地挖人?
其次,看技术投入。如果一个行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很大精力,那通常来说,这个行业是有前途的,因为说明各家公司的老大们都看好未来发展前景,知道现在的高研发投入将来是收得回的。
相反,一个行业普遍不愿意在技术上面投入,而是维持现有的产品技术不变,那通常是因为老大们看到衰落的迹象,所以采取了保守策略。
这些方法,很难帮你提前预知某个领域的高速增长,但至少让你能够在增长势头起来之后,能够发现到,以及,让你在某个领域开始衰落的时候,能够感知到。
5、思考,将知识和经验发挥到极致
如果已经找到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也找到高速增长的领域了,接下来的问题是,靠什么逆袭?
靠经验吗?如果这个世界还像多年前的体制内一样,靠经验、论资排辈,那还有年轻人什么事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