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是当代社会常见话题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框架镜只能让人视物清晰,是不够能做到控制近视发展的。
近年来,角膜塑形技术开始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它采用一种特殊逆几何形态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片,其内表面由多个弧段组成。镜片与泪液透镜交替,由此产生的流体力学效应改变角膜几何形态,在睡觉时戴在角膜前部,借助眼睑的弹性,逐步使角膜弯曲度变平、眼轴缩短,从而有效阻止近视发展。
自从角膜塑形镜被人接受之后,许多国家引进角膜塑形技术来帮助国内近视患者矫治视力,可是盲目引进,带来了其他的不利后果——频发的戴ok镜引起并发症问题。甚至网络上还出现了所谓“角膜塑形镜对眼睛和视力五大危害”此类的耸人听闻的言论。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能发现这其实是谣言。
在所有关于角膜塑形镜是眼睛健康杀手的谣言当中,最让人担心的就是“不小心,硬性角膜塑镜会使角膜发炎,穿孔,眼睛瞎掉”这一条。毕竟配戴角膜塑形镜是人们追求好视力的选择,谁也不希望让本就不好的视力雪上加霜。无论选择怎样的方法矫正视力,其安全性总是排在第一位的。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有关这个谣言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国从1998年引进了角膜塑形技术,在最初的2-3年内,由于缺乏医疗管理和规范性操作,开展这项技术的医院等对角膜塑形术治疗近视了解不够深入,验配经验和技术非常有限。
再加上消费者的依从性差,媒体广告和产品推销商等的夸大宣传和误导,一些不具备资质的公司和眼镜店也纷纷开展,将角膜塑形镜当做普通商品出售,形成了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
另外,相关部门对角膜塑形镜的质量也未能严格监管,使得最初几年内角膜塑形技术在中国配戴者中出现了一些严重不良现象,引起了国内国际相关媒体的密切关注。当然,出现这个问题与患者的操作不当及没有按时复查也有很大关系。
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眼睛瞎掉”之类骇人听闻的事情,更过的是在那个阶段而非现阶段出现的。目前,媒体已经很少有关于配戴角膜塑形镜出现严重不良情况的报道。
如今,角膜塑形技术已然更新换代。我们同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再把“重生”过后的新技术与传统技术混为一谈,显然是不对的。
MCT技术是武汉伟博视光学研究所与上海福仁眼科技术研究所经过十余年研究开发,并经过充分临床应用,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以角膜塑形镜、硬性透氧角膜接触镜的设计、验配、专业护理与服务,售后复查以及在线专业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技术体系。
MCT技术的出现在当时鱼龙混杂、浮躁的角膜塑形镜服务市场上,以品牌为先导,建立了完善、规范的数字化、标准化、科学的技术服务体系;在行业内树立了严谨、健康的专业精神;成为了创新的角膜塑形新技术典范。
MCT技术验配前的检查,包括数字化地形图选择,以及角膜直径等各项眼睛生理情况都有严格的数据标准。MCT技术医师必须严格按照这个标准进行戴前检查,MCT镜片设计需要的参数均来自全面精确的结果。MCT技术采用数字化地形图,在角膜上采集6000至10000个角膜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数字化分析,得出适合患者角膜的高度精确的镜片参数,有了精确参数再设计镜片,从而实现镜片和患者角膜高度吻合。
MCT镜片参数能精确到0.01mm,而传统ok镜靠经验和评估只能精确到1mm,就镜片参数精确度来说MCT技术比传统OK镜片高100倍。镜片与患者角膜吻合程度高,不仅不会导致戴镜过程中角膜细微磨损,同样也能让患者有非常舒适的戴镜体验,从而大大减小并发症发生概率。
技术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时间的磨砺。同时,对于一项新技术的产生,我们需要抱着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不能将其与旧技术混淆,更不能信谣传谣,从而扼杀了新技术为人们造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