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考场上实打实的较量,获得加分意味着孩子能在考试枪鸣响前出发,与起跑线前的其他考生拉开差距。而在1分之差就能掀起排名变动的中考面前,加分项目所带来的5分、10分甚至20分的差距,显然无法令家长们毫不在意。(6月27日《人民日报》)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不同的社会阶层在生存生态上存在着鲜明的反差。渴望“争上游”、期望实现人生突破,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高考和中考尽管在科学性和公正性上还存在着不足与短板,但它们依然是当下最具公信力的考试制度。只不过,在高考加分大幅度“瘦身”的格局下,中考加分政策“缩水”力度不够,显然会引发老百姓的公平焦虑。
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不可避免会损伤教育公平。正如学者担忧的那样,“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现象一旦成为一种常态,就会加剧阶层之间的鸿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进一步释放教育领域的利益空间和发展空间,成为公众强烈而迫切的价值期待。
加分政策的初衷,在于对中考制度进行有益的补充。可是,加分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会上演“变形记”,遭遇金钱、权力、关系的浸润和影响,让中考加分沦为某种意义上的“拼爹”,成为那些具有丰厚物质财富和优越家庭背景的“少数人的游戏”。当机会公平得不到守卫,中考加分的制度善意就会被渐次抽离。
近年来,中考加分“丑闻”屡见不鲜。在利益的驱动下,加分政策沦为“唐僧肉”,一些人不惜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来获取加分资格。中考加分“乱花渐欲迷人眼”不仅损伤了社会公信力,也破坏了教育公平——那些“有门路”的家庭动用社会资本让孩子们享受了稀缺的加分资源,那些“无爹可拼”的孩子们只能不断鞭策自己再辛苦一些、再拼命一些。
中考加分政策需要做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给予烈士子女、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进行“弱势补偿”。在一些地方,将中考加分政策作为招揽人才、吸引投资的一种筹码以及对特殊岗位人员的一种激励手段,这样的做法在初衷上或许无可厚非,却造成了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
考生得到了省级优秀学生、市级优秀学生干部这样的荣誉,本身就是一种肯定和激励,为何还要利用中考加分政策进行重复性“谬赏”?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对中考加分政策进行“瘦身”,以防止藏污纳垢、减少“拼爹”现象;另一方面,要对中考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让考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和选拔方式更加科学、更加公正。(杨朝清)
中考加分需要“瘦身”以减少“拼爹”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