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巨头水土不服?
从2009年起,婴童行业井喷,很多细分行业如婴儿电器、洗护、棉品等,都以数倍甚至10数倍速度增长,这吸引了很多综合性品牌的关注。
比如美的于2010年起就开始以酸奶机、榨汁机等小产品进入该行业,飞利浦与其控股品牌新安怡也一起发力婴童市场,陆续切入到理发器、暖奶器、消毒器、吸奶器等产品,国内外的鞋服品牌顺手牵羊者更是比比皆是。
巨头们的跑马圈地,让一些行业品牌感受到阵阵寒意。综合性品牌的先天实力,也一度让行业品牌们很自卑。
无论是资金规模、团队专业度还是品牌影响力,在一个小行业里摸爬滚打长大的行业品牌们,多少有点“泥腿子”套路。
婴童产品本来就是个对品牌信任度高于一切的行业,纵使在这小行业里做到了市场第一,可联想到有朝一日与巨头们同台竞争,多少会凉气倒吸。
只是从这两三年的发展来看,综合性品牌的表现,大多乏善可陈。
美的是家电一哥,但在婴童行业混了几年,连门槛都还没进去。它的业务员去山东找代理商,代理商都懒得跟他们聊,原因是“架子摆得很高,但产品没利润赚,其实就是给他们当搬运工,我大把的好产品可以做,凭什么要做他们!”
飞利浦以及其旗下的新安怡、奔腾等品牌也切入了婴儿理发器,钱砸了不少,同样竞争不过行业的专业品牌易简,只要它们广告一停,销量马上急转直下。
这种结果,多少让行业品牌们松了口气。再牛气的大品牌,到了一个小众的行业,都有个水土适应期。想要夺取这个领域的第一,没有一个专注而敬业的团队,没有对这个行业的渠道分销和终端动销足够了解,很难对各个区域做出合理的渠道布局和终端动销策略。
婴童行业不比其他成熟行业,各区域的渠道和终端的发展程度不同。有的地方只能靠省代在各节点的订货会来覆盖,有的地方却早已实现了KA为主、社区店和医院店为辅的格局。
大品牌若想借助大广告、大团队高举高打的方式占领市场,炮火难聚。如果化整为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大区来分区管理,却小池难养大鱼,团队的扩张与产品的销售回报不成正比,往往来得快去得快,雨过地皮湿。
综合性品牌一般都有几个致命伤,这些致命伤对行业内的品牌来说,根本不算回事,但对于巨头们来说,这就伤筋动骨了,因为它们和行业品牌的机会成本不一样。
综合大牌的致命伤
绕不开的渠道关
巨头们的渠道代理折扣通常不高,至少6折以上,给渠道的毛利较低,对很多早已养尊处优的婴童代理商来说,代理一个毛利甚至低于10%的产品(产品销售额普遍不大,毛利过低的结果就是经销成本难以分担,生意难熬),这算是“讨饭”待遇,简直就是一种耻辱。
他们随便做个牌子,高达20%甚至40%以上的毛利,年底达到一定销量,还有不低的返点,而且这些品牌大部分还要求配备专门的业务人员,凭什么那么辛苦地给巨头们做搬运工?凭什么要听他们指挥,还要招几个业务人员专门配合他们的生意计划?
更让代理商们受不了的是,巨头们的产品定价都很高,但产品卖点却很一般,性价比不高,终端动销极差,他们自以为大品牌可以获取溢价,但那是在没有太多导购的大众类KA卖场——顾客自选购物时,对小品牌不熟悉的前提下,为了放心会购买大品牌。
而在婴童渠道的终端里,专职导购几乎标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婴童渠道大部分做的是“渠道品牌”和“导购品牌”,消费者品牌并非主流。
因为,顾客非常依赖导购进行购物,所以如果只有品牌,没有清晰的卖点,没有给导购和门店足够的奖励与利润(大品牌给终端的利润空间同样很低),越大的牌子越会成为店内的比价招牌。
导购会这样说:“这个牌子比美的的更好,功能和质量差不多,但是价格很实惠,并且保修期更长,你有任何质量问题,一个月内我马上给你换新!”——这就是行业品牌的灵活性,巨头们稍微反应慢点,就会成为他们卖货的靶子。
凭借品牌和团队,巨头们要把货迅速铺开,其实并不困难。有一些小代理商,为了装点门面,增加谈判的筹码,会打包其他产品一起进入连锁门店,宁愿牺牲毛利来争取代理权。只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货铺出去容易,但动销困难。代理商本来就是拿这些大牌子来做门面的,下力气主推?下功夫做终端陈列、物料、导购培训与奖励、促销活动等?还是省省吧!
所以,在中国营销界,历来有“渠道狙击品牌”的说法,或许在婴童行业包括两层含义:对于这些大品牌来说,代理商可能做不活你,但它可以拖延你;终端可能不会拒绝你,但它可能卖死你。
机会成本考验综合品牌的耐心
巨头们在渠道环节的回旋余地很小。
终端推广、产品动销、导购激励……每个环节都是需要费用支撑的。算盘来来去去敲打几遍,由代理商承担?代理商没有空间;由企业自己承担?投入与回报反差太大。
原以为在这个行业可以大把地捞钱,没想到比卖大家电的净利率还要低,并且所启用的资金并不少。与其用1000万元来玩这个项目,何不将1000万元投到其他领域,岂不赚得更多?
巨头们并不缺少机会,它们产业链丰富,涉及领域众多,不缺投资机会,也不缺人才,它们唯一需要证实的,是在哪个行业投入更值得,如果不值得,它们不会恋战。
机会成本,是考验综合性品牌的战略坚决性的核心因素,也是决定它们在这个行业去留的关键。想在这个行业高举高打赚一把快钱,以为自己体量大,就可以快速扫平行业里的小喽们,这是不现实的。
纵观各个切入婴童市场的大品牌,美的、飞利浦、娃哈哈等,都是进门时豪情万丈,出门时灰头土脸。它们水土不服的最大原因,正在于它们的投机和冒进。
相比之下,海尔显然聪明很多,海尔进入婴童行业,收购了行业的一个中高端品牌贝立安,通过这种方式轻松回避了渠道分销和动销的政策不适、团队无法落地的问题,收效更快。
婴童行业不是平原的规模战,而是山地的游击战,每个区域市场都有自己的特性,有不同的渠道布局和操作手法,若是靠单一的销售模式来做,很容易做死。而且,还需要专门针对市场特点,反向设计产品线,采用有针对性的定价、渠道策略、推广手法,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
行业品牌三大利器:时间差+地域差+产品推广壁垒
任何一个市场,都不会是一个单一品牌的市场,也不会是被品牌影响力大、体量大的品牌所独霸。换句话说,目前的行业品牌们,都有自己足够的生存空间。就像易简理发器和飞科、飞利浦理发器在线上、线下的全面对抗。
通常来说,时间差、地域差是行业品牌最常用的打法:巨头没进,我先进入;巨头在这个市场做得好,我就到其他市场去做。
在巨头们没入侵之前,先占领优质的渠道和终端,提前确定好自己在渠道和终端导购里的口碑,并建立起一支稳定的分销与动销的维护团队,将市场的进入门槛提高。
巨头们要进入,要想短时间内切入渠道和终端,必须要有更好的陈列位置与导购资源,匹配更大力度的促销来抢,这需要更大的成本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