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飞科在今年6月的理发器销售高峰期,淘宝首页直通车广告位的前11位当中,它抢走了8位,并且39元的超低价格打破行规,试图用“大品牌+大广告投放+超低价”的压强战术形成冲击。但它一定会压死99元的易简吗?答案是否定的。
易简对飞科的反击,只用很简单的几招就可见效:
在转化率的抢夺上,利用“30天包邮试用,终身保修”等品质承诺,与外观、专利差异等卖点来支撑自己的高价;在流量上,与天猫聚划算平台达成全年合作,各大主推款轮番轰炸抢流量。
飞科虽然在直通车上耗费巨资来狙击,但终究抵不过聚划算的滚滚人流。
由于这种狙击是短时间牺牲利润支撑的,一旦销量上不去,飞科代理商们就扛不住了,马上撤掉广告,恢复原价,不再接受此类打法,飞科苦心经营的封杀战,迅速瓦解。
所以,行业品牌在时间差、地域差之外,还可以通过结构外观、产品专利,以及与各销售平台的活动资源的抢占,形成壁垒,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消费者买东西,不管你姓啥,关键还是看产品,毕竟是给宝宝买的产品,好用和安全才是硬道理。
导购说:“这个牌子比美的的更好,功能和质量差不多,但是价格很实惠,并且保修期更长,你有任何质量问题,一个月内我马上给你换新!”——这就是行业品牌的灵活性,巨头们稍微反应慢点,就会成为他们卖货的靶子。
观点1:综合大品牌屡试不爽的杀手锏为何失灵
文/郑治国(爱护公司营销中心总监,10余年外资、民营企业营销管理经验)
对于新进入这个行业的综合性品牌,无疑具有较好的产品研发经验、市场运作方式,以及较高的企业运作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进入一定会加速这个行业的产业整合。
然而,目前来看,综合性品牌在其他行业屡试不爽的撒手锏——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从而用价格撬动市场,用品牌扩容市场——正在面临失灵。
原因在于:
第一,母婴行业是一个很小的细分品类。
比如洗护产品,一个成人洗发水足以让很多大品牌活得滋润,而对于母婴行业来讲,洗发水、沐浴露的量只占婴儿洗护品类中的2成左右,而整个母婴洗护的市场容量目前也大概只有150亿,即洗发水、沐浴露的容量也只有30个亿。
目前在母婴渠道里,爱护算是第一品牌,但销售额(回款)只有4个亿,也只是宝洁公司的一个成人洗发水品牌的零头。
第二,每一个品类又大都是大众化市场下细分出来的“毛细品类”。
你想要做到大规模化生产比较困难,比如小小的一个奶瓶奶嘴,一个成熟的品牌(比如贝亲)拥有上百个SKU。这些SKU是符合目标消费群在不同发育阶段而研发出来的,单个SKU销量都不太大,大众化用品那种规模化产能的优势无法发挥。
第三,目前母婴行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用行业术语讲是“控货”,也即保护终端门店的利益。
原因在于目前终端店很大程度上把握着顾客导向,因此现阶段无法追求大规模的铺货率、产品曝光率。母婴品牌只能采用不同系列、不同品牌的方式来运作同一类产品,这样就细分出更多销量小的SKU。
第四,价格还不太敏感。
性价比不是这个行业的标杆,特别是一些功能性产品(比如保健品、奶粉等)。即使综合性品牌经过规模化生产,将成本降到极致,价格非常合理,消费者却不一定买账。
母婴行业目前处在一个消费者追求产品极致体验、渠道商追求高额毛利的阶段,综合性品牌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也就很难把握这个市场。
观点2:在一个望山跑死马的行业,请放慢节奏
文/江门天卫科技发展公司市场部经理 源日锋
近几年母婴行业的利好行情,狠狠地刺激了大小老板们的神经,跑步进场者甚众。然而,眼红的很多,跳进去才发现水深火热。这个行业里,新品牌个个雄心勃勃,老品牌总是不温不火。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而在母婴行业,更是望山跑死马——每个细分行业都有自己的市场特点,每个细分品类的营销手法也各有不同。
比如食品类与用品类,做法不同。童装类与尿片类,玩法迥异。即便是行内高手,也不乏因为跨越细分品类而颗粒无收的例子,更何况是跨度大行业呢?
母婴市场是个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市场。
可以想象一下,那些在母婴店里磨磨蹭蹭的妈妈们,面对品种繁多的产品,她是如此小心翼翼,生怕给孩子买到不好的产品。这种谨慎心理,同样折射到零售商和经销商层面,即便商人重利天经地义,然而,大家都需要可以信赖的产品。
观点3:综合大牌抬高行业标准是迟早的事
文/澳丽达化妆品公司母婴营销总监 宋少林
什么叫赢或输?
是以活得更久还是以活得潇洒来判定?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一个由产经时代向财经时代转变的过程,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品牌之间的PK,已不单纯局限于产品本身的竞争,而是企业综合实力、品牌创新力、品牌力(包括抗风险能力、危机公关能力等)之间的竞争。而这些恰恰是行业品牌的弱势。
伴随着综合大牌的进入,必然会抬高行业规范及竞争水准。行业品牌如若没有做大做强的雄心、没有持续进步的耐力、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当风险来临时(如2008年国产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依然会面临着“被通杀”。而比较来看,强生的二恶烷事件,却对其品牌影响几无大碍。
综合品牌似乎比行业品牌多几条命?唉,笑到最后者才能傲江湖。(文/钟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