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望一:从政策性扩张为主转向市场性克制兼顾从政策性扩张为主或转向市场性克制兼顾。国开行的立身之本,在于达成政策性(支持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性(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遵守金融机构运转规则)的二元性统一。
从政策性角度看,由于服务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政策性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相对限制较少,更多是“软约束”,但从市场性角度看,无序扩张可能导致的资源低效配置,乃至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对政策性银行加强监管的重要原因。这是国际上所有国家开发银行的必经之路。
(二)展望二:从“准财政+准货币”双属性回归“准财政”从“准财政+准货币”双属性回归“准财政”属性为主。国开行的发展方向,必须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和经济工作目标相统一。本轮宏观调控上主要以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精细化调控。下半年以来国家会议对经济工作的讨论多次提到要“保持战略定力”,强调“高质量发展”,宏观调控从简单追求经济增长转为在长期结构性改革和稳增长之间性需求平衡。在结构性改革与提升质量为主的背景下,作为总量工具的货币政策就难成主要政策倚重,而财政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定向调控支持上能达成更好的效果。
具体职能上,国开行或以配合大基建项目与“一带一路”战略为主,支持“两基一支”建设。当前财政前门放量,同时基建项目审批提速,预计2019地方政府债净融资规模接近3万亿,地方债提前1月发行,基建投资逐步发力。而对比国际上开发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国开行在我国小微和民营企业定向支持中或较难发力。相较商业银行,国开行缺乏市场化经营基础和个人征信经验,没有业务优势。且我国相较其他国家,亦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信贷调控提供支持。
(三)展望三:加强风险管理及金融监管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推出与克制性的放松对依赖土地溢价收益的国开行提出了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纵向看,自2014年起,国开行的不良贷款率小幅上升,其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也值得关注,在风险管理上应当加强监管。除全国大型基建项目之外,国开行相当比例的贷款投向地方政府的棚改项目和基础建设项目,不少地方政府以建设用地作为抵押,将城区开发带来的土地增值收入用于偿还贷款,并且在具体放贷中采取“打捆”模式。而当前地方隐性债务压力增大,土地溢价率下行的趋势,无疑对国开行的风险管理形成了挑战。
监管信号已经有所转变。考虑到国开行资金压力逐步显现,以及当前国家严格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银监会也开始加强对政策性银行的监管。2018年1月1日,银监会颁布的《国家开发银行监督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其中就明确提出,国开行应当根据本行的资金来源与运用特点,做好流动性需求预测,加强现金流缺口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确保流动性储备能够覆盖未来一定时间的净现金流出。
(四)展望四:扩表趋势逐步放缓除非行政政策驱使,否则国开行受资负压力或有放缓扩表的趋势。横向看,国开行在国际上开发银行中最为强势,未来需要有克制的扩张。参照海外经验,2008年日本成功完成了政策性银行改革,希望“能让民间干的就让民间干”。改革的两大目标,一是通过改革减小政策性银行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二是限制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在三个方面:1)为中小企业及个人贷款作辅助支持;2)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境外资金需求;3)在国际项目中进行国际日元贷款。日本8家政策性银行最终收归为1家,其余的或兼并,或私有化。
对比来看,2017年末国开行贷款余额占GDP比重接近13%,外币贷款余额占贷款比重10%。未来国开行在资产扩张上或可暂缓脚步。除非当前经济增长失速,全球宏观环境动荡(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一度阻碍了国开行改革为商业银行的进程),国开行放缓扩表的趋势或难改变。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一瑜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