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百年企业,常年位居中国大众市场市占率前十的,还有日系化妆品巨头资生堂。资生堂的成立时间比欧莱雅和雅诗兰黛早几十年(图4),其从对欧美妆容及护肤文化的模仿开始,到如今形成精致、自然的日系风格,向全球输出。2018年,资生堂的营业收入为10948亿日元,其中17.4%,也就是1904.95亿日元来自中国地区,折合人民币121亿元。
图4:国际化妆品巨头成立时间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
在研发方面,资生堂和欧莱雅在本就有较高营收规模的情况下,也有着较高的研发费用,研发在营收中的占比在化妆品公司中处于较高水平(表10),2018年,欧莱雅研发费用率为3.4%,资生堂为2.7%,国产品牌珀莱雅、丸美和上海家化紧随其后,联合利华由于有大量日化产品,所以整体的研发费用率较低,而雅诗兰黛的研发费用率在几家可比公司中最低,推测雅诗兰黛的大单品经典化战略的研发费用需求量相对较小。
若从绝对值来看,欧莱雅一年72亿元的研发投入,甚至已经超过上海家化的营收了。同样,资生堂18亿元的年研发投入,也已经超过丸美的年营收。从这点上来说,国际品牌仍是巨山般的存在。
不过,在追求“性价比”的大众市场,国产品牌的存在感不断提升,尤其是2018年以来的一波“国货复兴”浪潮兴起,产品线较为丰富的上海家化、百雀羚、珀莱雅等份额提升明显。而丸美由于产品线相对较单一,规模较小并未上榜。然而,雅诗兰黛在成立初期也只有一个品牌,四款核心产品。事实上,在雅诗兰黛、欧莱雅、资生堂等巨头的发展过程中,都不断孵化子品牌,以及通过对外收购,形成多元化的品牌矩阵,这也是国产化妆品企业,包括丸美,可望复制的。
过于依赖单一品牌,多品牌矩阵尚未形成
丸美股份目前过于依赖“丸美”这个单一品牌,2018年丸美主品牌营收占公司营业收入的89.2%,其他两品牌“春纪”和“恋火”仍不温不火。“春纪”是以“天然食材养肤”为理念的大众化护肤品牌,“恋火”则是彩妆品牌。差异化的品牌定位,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为的是与“丸美”共同形成高端与大众化结合,护肤与彩妆结合的品牌结构。
“恋火”于2017年四季度推出,2018年营收为2667.25万元,占丸美总营收的1.69%。很明显,现在“恋火”的规模还难以弥补丸美在美妆领域的短板。
“春纪”于2007年推出,先后请到周冬雨和因为《延禧攻略》大火的吴谨言为代言人,2018年营收为1.43亿元,占丸美总营收的9.06%,但2018年“春纪”的营业收入较2017年下滑20%,占总营收的比例也下降了4个百分点。2019年,“春纪”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洽洽跨界合作推出“瓜子脸”面膜,努力刷存在感。
对标海外化妆品公司,能够穿越周期,做大做强的公司需要两个要素:营销和产品质量决定单品能否做大;单品牌能否做成多品牌矩阵,决定公司能否持续发展。
雅诗兰黛拥有31个子品牌,仅7个为自主培育,包括雅诗兰黛、倩碧、朗仕、悦木之源、Prescriptives、Aramis、Aerin,14个为收购品牌,10个为代理品牌。
欧莱雅拥有36个子品牌,除巴黎欧莱雅以外全部为收购品牌。
资生堂稍有不同,目前超过40个子品牌中有30个来自自我孵化,4个代理品牌,Nars、LuaraMercier、三宅一生等7个品牌通过收购取得。
可见,海外巨头多通过自主品牌建立核心竞争力后,再借助收购进军更多细分市场,补充产品矩阵。不同品牌的收购也有不同的战略。雅诗兰黛在通过自主品牌基本覆盖护肤和彩妆两领域后,在收购方面更偏向于三种类型,一是面向年轻消费者的品牌,比如美妆品牌BECCA;二是与现有产品矩阵互补的新锐品牌,比如做急救面膜的GLAMGLOW;三是符合公司高端定位或者顶级、小众品牌,代表就是La Mer以及小众香水品牌Le Labo。
“收购狂魔”欧莱雅,由于最初自主品牌主要面向大众市场,因此从1965年开始收购兰蔻、碧欧泉、赫莲娜等高端品牌,此后又陆续在全球收购护肤及美妆品牌,之后进行品牌整合、产品线梳理,建立了覆盖低中高端各市场、满足各类肌肤需求的化妆品帝国。2011年,欧莱雅收购美容仪器品牌Clarisonic,进军声波护肤领域。
资生堂对自主研发品牌更为青睐,在收购方面更多是为扩展市场考虑,比如收购法国护肤品牌凯伊黛巩固法国市场,收购美国卓多姿、都柏林扩大在美国的影响力。另外,为了更好地在中国发展,1994年资生堂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了欧珀莱品牌。
相比之下,丸美的并购是从2017年投资“恋火”开始的,与雅诗兰黛、欧莱雅等巨头相比就像一个小学生,步伐还很稚嫩。
对于中国化妆品企业,逆袭的道路依然漫长。而在不太理性的中国资本市场,丸美“本土化妆品市值第一”的名号能否长久,最终取决于其自身的能力能否穿越周期。
(责任编辑:DF381)